春日州城,微风和煦。3月1日,德州学院校园里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访客—30名来自京津冀山东博联的博士。这场由德州团市委发起的“京津冀山东博联德院行”活动,不仅带着“校地共青团协作助力城校融合”的青春热望,还藏着一份特别的“彩蛋”,4名博士通过招聘面试,与德州学院达成入职意向。
“学校安排的参观点全是‘干货’,连校史馆的讲解都藏着学科发展密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机化学博士研究生葛怀云指着手机里的照片回忆。“看到实验室的这些设备,瞬间有种‘回家’的亲切感。”
活动期间,博士们实地参观了德州学院山东省生物物理重点实验室、新型药用辅料与缓控释制剂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硅单晶半导体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筹)等公共科研平台。大家一边参观,一边交谈,实验室展板上的技术需求、展台上摆放的研究手册,大屏上循环播放的青年教师工作日常,无不传递着德州学院对高层次人才的渴求与诚意。
“科研经费、安家费怎么申请?人才公寓条件怎么样?子女将来如何入学?德州市政府和德州学院直接把人社局、人事处和科研处‘搬’到现场,博士们的每一个疑问都得到了细致解答”。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研究生王东对这场“超实用”的座谈会念念不忘。
“校长关于‘教授治学’以及校院两级办学的阐述,正是我期待的学术生态!”“强化学术委员会的学术职权,比起一些高校的繁琐流程,这儿简直是科研人的‘快乐星球’!”活动尾声,德州学院校长赵长林的致辞被博士生们反复提及。丰富的信息让在场博士生对校地的人才战略和科研水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他们未来的职业规划及职业选择提供了新方向。
“其实我们早就是‘网友’了。”团市委工作人员揭秘,两年来,团市委不间断通过博士生人才库推送德州的人文环境、产业动态和人才新政。
“我是山西人,对德州的了解都是通过团市委推送的信息,非常感谢德州校地共青团为我和德州学院牵线结缘。”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研究生杨晓霞表示,“德州的发展日新月异,这里能装得下事业,也容得下生活。”
近年来,地方走进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已成为常态,而在这个过程中,共青团德州市委的身影频频出现。引博士,招人才,就找团市委,成为很多企事业单位的共识。
目前,德州团市委在全国建设了275处市级青鸟驿站、驻外青工委11处、德州博士生联谊会8个。德州籍大学生信息数据库收集德州籍学子信息近10万条,德州籍博士信息数据库收集德州籍博士信息1000余条。
“走出去,还要引进来。去年组织的‘团中央青年科学家百城行走进德州’还有这次‘京津冀山东博联德院行’活动,都是共青团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服务青年,服务中心大局的务实举措。”团市委书记王俊程表示,今后将创新活动形式,丰富平台载体,让更多青年人才在“双向奔赴”中遇见更好的自己,邂逅更好的德州。